花生原名落花生,是我国产量丰富、食用广泛的一种坚果,又名“长生果”、“泥豆”、“番豆”等。属蔷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匍匐,长30~80厘米,翼瓣与龙骨瓣分离,荚果长2~5厘米,宽1~1.3厘米,膨胀,荚厚,花果期6~8月。主要分布于巴西、中国、埃及等地。可用于制皂和生发油等化妆品的原料。

全球花生行业市场现状及供需分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花生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花生种植行业,下游加工应用于原料与制药、畜牧养殖以及居民消费,目前我国花生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产业链短、竞争力弱”等问题。目前全球花生总产量前十位的国家为中国、印度、尼日利亚、美国、苏丹、缅甸、乍得、阿根廷、喀麦隆、塞内加尔。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在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中,花生种植面积位居第三,仅次于大豆和菜籽。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为4750千公顷,同比增长0.41%。2022年中国花生播种面积较大幅度的下降,2022年中国花生播种面积达3895千公顷,较2021年减少了910.29千公顷,同比减少了23.37%。

目前我国花生制品企业的生产规模小,国内市场集中度低,缺少有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对外出口贸易过分依赖于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对花生制品的设计和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缺乏自身特色,更缺少领先的技术优势,这些使得我国出口的花生制品以低质、低价的一般竞争性产品为主,处在全球供应链的低端。

花生制品企业要加强花生休闲、方便食品如发酵花生酸奶、多味花生仁、花生蛋白乳饮料、速溶花生晶等产品的挖掘与开发,还要加强花生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如开展花生蛋白活性肽的研究,蛋白活性多肽的加工前后的价值比为1:20,由于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消化吸收性好,被视为“新兴的营养保健源”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功能因子”,具备着巨大的出口潜力。花生企业还应积极开展国际间的高新技术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美国、印度、阿根廷等花生主产国的交流,提高花生制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花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信息可知:中国共有15个中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8个为单独生产花生的基地,种植规模共计181.97万亩,7个为包含花生在内的多种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在安徽、河南、黑龙江、江苏、辽宁、内蒙古、山东、四川8个省份,河南的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最多,共计7个,其中6个为包含花生在内的多种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花生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

花生产业是中国少有的有国际竞争力,国内拥有全产业链闭环主导权的农业品类。在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中,花生种植面积位居第三,仅次于大豆和菜籽。我国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北和华中地区,分别占全国花生总面积的41.8%、28.9%、11%和10%。东北、西北种植面积很少,约占7.7%。我国花生消费主要分为榨油、食用和饲料消费三大类。

河南和山东是我国最大的两个花生种植省,近几年我国花生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但结构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山东省花生年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而河南花生产量逐年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花生总产量为1820万吨,同比增长1.15%。中国花生的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导致了其产量也大幅下降,2022年中国花生产量达1465万吨,较2021年减少了365.78万吨,同比减少了24.97%。

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提升,中国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快速提升,2021年中国花生单位面积产量达3809.93公斤/公顷,较2020年增加了6.65公斤/公顷,2022年较2021年有所减少,2022年中国花生单位面积产量达3761.23公斤/公顷,较2021年减少了48.7公斤/公顷,同比减少了48.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花生消费总量逐年增加。压榨和食用消费量均有所上升,饲料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花生表观消费量为1909.85万吨,同比增长0.8%。

2022年,花生期货日均成交13.1万手,同比增加72.9%。日均持仓15.9万手,同比增加101.1%。期现价格相关性长期稳定在0.8以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期货交割总量已达4.8万吨,交割主体涵盖产业中生产、加工、进口、出口及消费等各环节100余家,市场主体对规则制度的认可度高,有效提振了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的信心。

花生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

农产品进口不确定性增大,我国油料油脂供给安全形势愈加严峻,数据显示,2020年与2021年我国花生进口量均在100万吨以上,出口量从2018年开始呈下降态势;截至2022年1-5月我国花生进口量为29.02万吨,同比下降55.75%,出口量为5.01万吨,同比下降6.44%。进出口金额方面,截至2022年1-5月我国花生进口金额为2.65亿美元,同比下降60.36%,出口金额为0.87亿美元,同比下降4.94%。

综上所述,短期来看,年后供应量偏紧和南美天气题材推动花生价格走强。长期来看,花生供应面向好和全球豆类供应宽松促使花生整体趋弱。

花生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花生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花生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国花生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推荐内容